引言
一堵围墙,四年纷争,两次审判,至今悬而未决。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某小区业主蔡某与邻居赵某的物权纠纷案,虽经法院终审判定越界围墙须拆除,却在执行阶段因“地基是否属于围墙”的争议陷入僵局。原告蔡某直言:“胜诉只是开始,执行才是真正的考验。”这一案件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折射出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与执行效能的深层矛盾。
一、案件脉络:从侵权认定到终审胜诉
纠纷缘起:红线之争2018年,蔡某发现邻居赵某在两栋别墅交界处修建的两堵围墙疑似侵占其土地使用权。经产权证明,蔡某的别墅宗地面积为682平方米,而赵某的围墙被指部分跨越红线。
两审终局:法律确认侵权事实
一审胜诉:2022年,新会区法院委托江门市国土测绘大队鉴定,确认围墙①、②分别侵占蔡某土地1.08㎡和4.41㎡,判令赵某限期拆除并返还土地。
二审维持原判:2023年12月,江门中院驳回赵某上诉,认定测绘报告合法有效,强调“判决权威不容挑战”。
二、执行困局:技术争议背后的程序之惑
“拆墙留梁”:部分执行埋隐患2024年4月,赵某仅拆除围墙砖砌部分,遗留混凝土地梁。蔡某指出:“地梁是围墙地基,与墙体属不可分割的整体。留下地梁,等于为重建留后门。”
法官“独创性解释”引哗然执行法官李某认为:“地梁与围墙非一体结构,无需拆除。”蔡某反驳:“无地基何以支撑高1.8米、长20米的围墙?难道地梁是‘自然生长’?”其代理律师质疑,法官未提供工程鉴定或法律依据,却要求原告接受“割裂式执行”。
维权僵局:程序卡壳与信任危机蔡某于2024年5月申请强制执行,但法院至今未采取实质行动。其要求委托权威机构鉴定地梁性质,并追问:“若地梁非赵某所建,为何精准位于其围墙下方?执行标准为何因人而异?”
三、社会反思:司法公信力与公民权益如何平衡?
执行环节的“自由裁量”之痛终审判决虽清晰,但执行阶段对“围墙”定义的争议,暴露出司法裁量权的模糊性。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执行标准可随意解释,判决书将成为一纸空文。”
公民维权成本的高昂代价从起诉到执行,蔡某耗费四年时间与数万元成本。其坦言:“普通人维权如同‘马拉松’,稍有不慎便倒在终点线前。”案件折射出司法效率与公民期待的落差。
技术争议需专业介入建筑工程专家表示:“围墙与地基是否为一体,需通过结构力学和施工标准判定,而非主观臆断。”司法部门若缺乏专业支持,易损及判决权威。
结语:让判决落地,才能托起社会的公平底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而执行则是这道防线的基石。此案中,一堵围墙的拆除争议,不仅关乎两位业主的权益,更拷问着司法系统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1. 程序正义需与实体正义并重
判决的权威性既在于事实认定,更依赖于严格执行。若执行环节因“技术细节”推诿塞责,司法公信力将荡然无存。唯有细化执行标准、规范裁量权,才能杜绝“同案不同执”的乱象。
2. 科学精神应贯穿司法实践
涉及专业争议的案件,司法部门应主动引入第三方鉴定,以科学结论替代主观判断。此案中,一份建筑工程鉴定报告,或许比千万句辩解更能服众。
3. 公民信任重建任重道远
蔡某的困境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民事案件执行率不足70%,大量“法律白条”消磨着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唯有通过透明执行、强化监督、严惩懈怠,才能重塑“判决必行”的社会共识。
4. 改革迫在眉睫:从个案到制度的警示
此案暴露的不仅是执行难题,更是司法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推进执行立法、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已是刻不容缓。
正如法谚所云:“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当每一份判决都能不打折扣地落地,当公民不再因执行难而对法律望而却步,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真正扎根于人心,化作和谐稳定的永恒基石。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896873628597545
免责声明:本文严格遵守平台发布规则,隐去敏感信息,仅作客观陈述。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